22 Oct 當司儀遇上楊采妮(一)
早前很榮幸,獲得香港女青年商會邀請,在「青年。細聽生活」分享會中訪問楊采妮小姐(Charlie),分享從她由演員到導演的心路歷程,以及人生「想」和「要」的事情。我會以這個活動為藍本,跟大家分享成功訪問嘉賓的6大基本守則。
1. 釐清主題
大會主題是「想、要」(Needs over Wants),透過嘉賓分享對人生「需要」及「想要」的看法與感受,啟發觀眾反思生活中真正的需求是甚麼。顧名思義,主題重點在於人生「需要」及「想要」這兩點上,故此必須就此中心思想作深入的了解及蒐集相關資料。無論是詞語的意思、相關的新聞、文章、個人經歷還是人生故事等,都先放進自己的資料庫中備用。在訪問環節中,最大的挑戰是——不能預計嘉賓的回應,如果事前能對主題有充分的了解,在面對嘉賓時才能應對自如。
2. 了解嘉賓
由於Charlie有著不平凡的星途及創業經歷,所以被大會邀請作為分享嘉賓。其實只要蒐集這方面的資料,基本上已經能豐富訪問環節及引出主題。可是我發現,在蒐集她的資料過程中,從她的電影、文章、訪問及其成立慈善基金會的行為中,已感受到她的性格是一位忠於自己、敢於嘗試、有主見及充滿愛心的人。而透過其他訪問的片段,亦知道她的溝通能力,是一位願意在訪問期間會主動分享的嘉賓。有了對她性格及溝通能力的基礎認識,對擬定問題及訪問的方向,大有幫助。
3. 了解觀眾
活動的觀眾是青年人,而「青年人」卻代表著不同年齡及背景,幅蓋層面很廣泛。雖然我沒辦法一一深入了解他們的背景,但根據大會的主題,最基本要了解觀眾是「在職」還是「在學」的。在職的觀眾,會對Charlie的工作及如何面對生意失敗等經驗比較容易有共嗚;相反,對學生來說,Charlie剛畢業時的想法、個人夢想及理想等內容,會更能引發他們思考。在跟大會溝通後,得知觀眾群主要集中在「在職」人士,故此不同訪問的內容,須調整比例來盡量顧及不同類別觀眾的需要。
待續……
轉載自 CTgoodjobs
No Comments